咱们作为投资者来说,股票的长期收益主要来自三个部分:股息率+长期增长率+估值贡献。随着经济中枢的下行,多数企业生命周期从高增长阶段步入稳定增长阶段,再投资意愿降低、分红意愿提升,长期增长率对于投资收益贡献越来越弱,股息分红对于收益的重要性或愈发关键。
指一定时期内股息同股票面值的比率,是公司利润的一部分,也就是公司以现金方式分配给投资者的那部分利润。计算公式是:股息率 = 每股股息 ÷ 股价 ×100%。
例如,某公司每股股息为 1 元,当前股价为 20 元,则股息率 = 1÷20×100%=5%。
我们再举一个理想化一点的例子:假设一家公司的股息率维持在1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者仅靠10年分红就能收回投资成本,并且依然持有该股票,继续享受分红。
2024年以来,A股市场公布股东回报规划的公司数量井喷,锁定未来3年最低分红率的公司数量有望创出历史新高,同时高分红率公司数量以及高分红率的千亿市值公司数量均刷新历史纪录。
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2012年以来合计有近8000条股东回报规划。其中,2012年、2015年、2018年、2020年至今年,均有700条以上分红承诺,历史高点是在2020年,有多达917条分红承诺。
相比往年,2024年以来股东回报规划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承诺最低分红的公司数量越来越多,表明公司越来越重视股东回报,分红透明度也进一步加大,有助于提升A股估值;二是越来越多的公司承诺未来3年高分红,体现出积极回报股东的态势;三是承诺高分红的千亿市值公司大幅增长,充分展现出龙头公司引领作用。
股息率在价值投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衡量一家公司是否适合进行价值投资的重要指标之一。
这一点最重要,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股息股票是类债产品。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寻找能够提供稳定现金流的投资机会是至关重要的。高股息率往往意味着投资者即使在不卖出股票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定期收取股息获得稳定的收益。这些收益可以用于生活费、可以用于分红再投,也可以用于投资ROE更高/波动性更大的进攻产品。这种特性使得高股息率的股票成为价值投资者构建投资组合时优先考虑的对象,尤其是在市场波动较大或经济不确定性较高的时期。
通常情况下,能够持续支付较高股息的公司往往是那些盈利稳定、财务状况良好的企业。真金白银的分红,是实力的最好证明之一,这些公司往往拥有成熟的业务模式、强大的市场地位以及良好的现金流管理能力。因此,投资于这类高股息率的股票,相对于那些不支付股息或股息率较低的成长型股票,往往被视为更低风险的投资选择。
虽然股息率本身关注的是当前的现金回报,但价值投资者同样看重股票的长期增值潜力。许多高股息率的股票,尤其是那些属于蓝筹股或行业龙头的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能够通过业绩增长、市场份额扩大或股价上涨等方式为投资者带来资本增值。这意味着,除了定期的股息收入外,投资者还有可能享受到股价上涨带来的额外收益。
在市场经历波动或下跌时,高股息率的股票往往表现出更强的抗跌性。这是因为稳定的股息收入能够为投资者提供一定的“安全垫”,减轻因股价下跌带来的损失感。同时,当市场利率下降时,高股息率的吸引力会进一步增强,吸引更多寻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从而可能推高股价。
股息率与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紧密相连,即寻找市场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的投资机会。高股息率往往意味着市场对该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低估,或者是市场对于该公司当前价值的认识不足。因此,通过投资高股息率的股票,价值投资者旨在获取市场纠正这种低估时所带来的价值回归收益。
综上所述,股息率在价值投资中发挥着多重作用,它不仅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回报,还作为衡量投资风险、评估长期增值潜力以及实践价值投资理念的重要工具。因此,在构建价值投资组合时,充分考虑股息率这一指标,对于实现投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高股息率股票并不一定安全。高股息率可能是企业成熟、运营稳定的体现,但也可能隐藏着周期性行业顶点或企业高负债的风险。例如,煤炭、钢铁等强周期行业在周期顶部时可能采取高分红策略,而这时的高股息率反而可能意味着投资风险。同样,一些高负债企业为了满足再融资条件,可能会进行高额分红,但这种分红并不可持续,甚至可能掩盖了企业的财务困境。因此,投资者在选择高股息率股票时,需要深入了解企业和行业的特性,避免陷入“高股息率陷阱”。同时,也需要考虑其他投资指标,如市盈率、市净率等,以做出更全面的投资决策。
避开业绩不够稳定和持续的公司,以及周期性公司,它们可能在景气高峰期获得高额利润,但随着景气回落利润也会大幅下降
投资高股息的股票需要一定的风险补偿,一般来说,会以10年期的无风险利率的一倍作为风险补偿标准
股息率反映一年的总派息额与当时市价的比例,而本息率则体现原始投入所产生的持续现金股息回报水平。
投资者可以选择高股息率的企业以获取当下收益,或者选择具有长期稳定股息增长率的企业以期待长期回报。
按上文的风险补偿标准,高股息的定义应该为无风险收益的2倍,也就是5.6%。
通过分散组合的方式降低风险,选择多只高股息股票进行投资。例如银行、煤炭、食品饮料、石油、电力、高速等公用事业
设定明确的进出规则,如选择股息率超过特定阈值的股票买入,低于另一阈值时卖出。
考虑将分红再投资,享受复利的威力,以增加持股数量并进一步提升未来的分红收入。
股息率的基础是最高无风险收益,在中国可以看成是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是买股票的机会成本。无风险收益率越高,代表有吸引力的股息率要求也越高。
这个指标对于所有的股票,包括成长股,都是一样的,目前在2%左右,所以,如果只看股息率的线%的就是高估值。
投资者之所以持有股息率只有1~2%的茅台,看中的就是提价能力带来的成长性溢价,认为未来十几年,茅台的营收利润现金流增长将长期在10%以上,成长性可以弥补过低的分红收益。
但早在2014-2015年,茅台的股息率一直维持在4~5%之间,分红水平并没有太大变化,不同的只是股价便宜,那为什么当时持有茅台的人需要这么高的股息率呢?
除了前面说过的,当时的无风险收益率本身就高达4%以上,另一个原因是当时市场对白酒非常悲观,认为这个行业失去了成长性,只配拿股息率来衡量。
因此,如果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认为以茅台为代表的高端白酒,未来将失去成长性,那么茅台的股息率就需要提高到3%,这意味着,要么公司将派息率提高一倍,要么股价将下跌30~50%。
股息率是“看过去”,市盈率是“看未来”,而人性的特点是,对经济悲观的时候看过去,对经济乐观的时候看未来。
市场风险偏好高的牛市,投资者主要看市盈率,资金就会集中到增长快的公司上,高股息公司被人抛弃,股价低迷,股息率上升,结果股息率市场分化变大,高的更高,低的更低。
市场风险偏好低的熊市看股息率,资金就会集中到盈利稳定分红积极的公司,成长风格被抛弃,人们开始注重股息率,长期股息率高于无风险收益的价值股,股价上涨,股息率下降;而那些高PE的成长股,股价下跌,股息率提高。结果是股息率分化收敛,高的变低,低的变高。
最典型的例子是银行股,工商银行近10年、近5年的股息率分别为5.18%、4.99%,大大超过了无风险收益水平,工商银行长期经营稳健、分红水平稳定,就算没有成长性,可那也不应该需要这么高的股息率啊?
这就是近10年困扰银行股估值的“资产质量很差”“经营风险很大”的逻辑,导致只能用更低的股价和更高的股息率来匹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当然,这个风险溢价的判断非常主观,导致市场对银行股的分歧巨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bwin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