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win官网入口

五年砺剑 绿绘中国
发布时间:2025-08-17
 日前,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意盎然,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2020年9月,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示“双碳”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在全球历史上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言出必行,行之必果。这些年来,中国拥有了一系列“全球之

  日前,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意盎然,呈现出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2020年9月,中国向全世界庄严宣示“双碳”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意味着,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在全球历史上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

  言出必行,行之必果。这些年来,中国拥有了一系列“全球之最”:清洁发电体系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全球最大、能耗强度下降全球最快、大气质量改善速度全球最快……当“双碳”目标从宏伟蓝图化为神州大地上生动的实践,一幅发展方式更绿色、增长动能更可持续、生态环境更优美的图景正在展现。

  近年来,在“双碳”目标引领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驶入“快车道”,有力助推高质量发展。众多城市、园区、企业纷纷以“双碳”目标为指引,加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一系列优秀案例层出不穷,生动展现了我国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积极行动与显著成效。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体系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出台重点领域实施方案和支撑保障方案,构建起系统完备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负责人在2025碳达峰碳中和绿色发展论坛上介绍,2024年,《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印发,对绿色转型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

  2024年以来,我国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十五五”时期、碳达峰后3个阶段工作目标。

  又如,国家发展改革委等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明确2024年到2025年“双碳”领域标准制定和实施的时间表、路线图,并分别从标准和计量两方面对“十四五”后两年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此外,“双碳”工作的基础能力不断夯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组织实施两批140多个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支持62个城市和园区开展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

  在这样的政策体系支撑下,“双碳”引擎动力十足,驱动我国在绿色低碳转型道路上不断前行。

  天津市出台全国首个省级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黑龙江省系统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17”政策体系,建设“龙江绿碳”省级林业碳汇交易体系。安徽省推行“一企一策”的节能降碳改造升级策略,使得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越了煤电装机,新能源汽车的产量更是稳居全国榜首。

  在完善制度设计的同时,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果。2025年,全国碳市场正式运行4周年。截至2025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6.73亿吨,累计成交额超462亿元。

  回顾今年以来全国碳市场的建设发展,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bwin官网预计全国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将达到3700家左右,覆盖排放量约80亿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也于今年启动交易,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正式签发。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2020年的庄严承诺,开启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其内核恰在于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这种摆脱传统增长路径、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的生产力形态,正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核心动能。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王兆华撰文指出,绿色发展、“双碳”目标与新质生产力之间已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为碳中和的实现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可能。

  我国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强化绿色制造业实力,推动绿色服务业发展,扩大绿色能源产业规模,促进绿色低碳产业与供应链的成长,构建完善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河钢集团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开创了黑色“碳冶金”向绿色“氢冶金”转变的重要里程碑。

  冀东水泥铜川公司万吨熟料智能化工厂作为国内首座采用数字模拟设计的智能化水泥厂,打破“高能耗、高排放”的固有标签,借助数字技术与绿色理念的深度融合,探索并开辟了水泥行业节能降碳的全新道路。

  目前,一些行业、地区正通过技术创新的持续优化升级迎来高速发展,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业内专家认为,以新能源汽车、风光储氢、节能环保装备、循环经济等为代表的绿色低碳产业,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力军,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技术的创新发展能够带来新的产业形态,从而形成更加绿色低碳的生产力。

  二氧化碳的高值化利用是破解碳减排难题的“金钥匙”。中石化碳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二氧化碳化学链矿化利用技术,该技术以二氧化碳和电石渣为原料,生产出绿色微米级碳酸钙,并且每年可实现固碳10万吨。这一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布局生物科技产业,通过发挥茅台在微生物菌种资源、微生物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探索利用酿造废窖泥、废水等,生产胶原蛋白、多肽、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等高值产品,寻求更加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增长极。

  随着我国对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新型能源创新项目得到广泛应用。

  近期,由中国华电、华润集团开发建设的新疆天山北麓戈壁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首批两台100万千瓦煤电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标志着全国首个“沙戈荒”新能源外送基地首批机组投产发电。

  这是我国能源领域绿色化转型的生动体现。能源领域绿色转型成为焦点,各地积极行动,布局成效显著。

  新疆尔自治区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新能源总装机规模突破1.3亿千瓦,占全区电源总装机比重突破60%,比“十四五”初增长超3倍,成为疆内第一大电源。

  山西省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83%,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超51.7%,外送绿电量全国第一。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能源供应端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邢翼腾在国家能源局近日举行的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推进,新能源装机保持快速增长。继3月底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后,5月底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首次突破6成。今年上半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规模较去年同期翻一番。

  在能源消费端,终端用能电气化的趋势日益深化,由此催生出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业态。在汽车行业,电动汽车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还推动了电池技术、智能驾驶技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钢铁行业,一些企业探索熔融还原、氢能冶炼等新工艺,有效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在民用领域里,热泵替代燃煤燃气采暖趋势明显。在工业生产中,高温工业蒸汽热泵替代燃煤燃气工业锅炉这一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案例逐渐增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事发上海知名商场,网红奶茶门店天花板突然掉落,店员身亡!正处于“开业有礼”活动期,公司回应

  已拆除!天津一小区一楼大堂被砌砖墙,砌墙者称通过法拍获得产权,三大问题待解

  乘客吐槽高铁邻座400斤男子致拥挤,12306回应:无法预知乘客体型,“建议现场协商换座”

  江苏最新预警: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淮安、扬州、镇江、泰州、宿迁注意!

  越南高铁终于摊牌,百分百技术转让成“硬杠”,日韩这回谁要接下烫手山芋?

  一特斯拉 Model 3 行驶 41 万公里后,电池健康度仍达 90% 左右

  苹果最好的长焦手机!曝iPhone 17 Pro支持8倍光学品质级变焦